时间:2022-09-21 来源:中国税务报 访问量:1
【字体: 打印

金秋时节的三秦大地,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绿水青山如诗如画,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陕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述,要求陕西抓住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积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陕西各级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持续释放“税收动能”,把税收精彩写在三秦大地上。

精细服务

助力西部大开发

今年8月,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开幕。业内人士认为,这场大型的对外开放和经贸交流活动对推动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新一轮开放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年来,从内陆腹地变身向西开放的前沿,陕西蹄疾步稳,砥砺前行。陕西税务部门紧紧围绕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精准落实西部大开发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仅2018年—2021年,陕西省享受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就有6953户(次),累计减免税额816.57亿元。

为了帮助更多企业行稳致远,陕西税务部门探索形成了以“部门内外联合、省市县三级联动、集成个性定制”为特点的精准服务“一带一路”陕西税收模式,并以聚焦服务中欧班列“长安号”为着力点,在西安市创新实施了“税收服务直通车”项目,全力服务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及关联企业,有效提升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力推动了本土优势产业向海外布局。

老字号粮油企业爱菊集团是西安最早一批在海外投资的企业,也是“税收服务直通车”的重点服务对象。爱菊集团远赴哈萨克斯坦投资建厂时,税务部门专家团队主动上门讲解中哈两国税收政策,帮助企业在哈萨克斯坦享受最惠国税收待遇,为企业“走出去”发展增强了信心。

最近5年,陕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速近30%。中欧班列“长安号”也从开行之初全年不足百列,增加到2021年的3841列。去年中欧班列开行总量中,“长安号”占了1/4。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指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今年4月18日,西安港成为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的内陆港,“长安号”成为全国首个享受启运港退税政策的中欧班列。

陕西海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第一个享受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福利”的企业。其通过中欧班列“长安号”出口的70多万元货物,从西安铁路场站装运发出后仅两天,企业就收到了8.06万元出口退税款。“做国际贸易,资金周转压力非常大。退税办理时间大幅缩短,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还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我们搭着‘长安号’拓展国际市场更有底气了!”公司负责人皇晓宁说。

为了让这项改革精准落地,陕西省税务局牵头组织海关及辖区代表性的外贸出口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联合召开启运港退税政策落地推进会,并组建了“一带一路”税务管家团队,对出口企业实行专人直联服务,开通“启运港退税受理专窗”,提供试点政策优先落地、政策问题打包辅导、涉税诉求直通办理、项目优化专家会商、多点事项部门协作等综合支撑服务,让出口企业从货物发出到拿到退税,最快缩减至1天。

“出口退税大幅提速,加速了我们的资金流转,仅7月我们就收到出口退税款2亿元,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困难,也节约了融资成本,让我们开拓新兴市场的决心更大、信心更足。”陕汽进出口公司财务总监韩琳琳感慨。今年前7个月,陕汽实现出口订单同比翻番,创历史最好成绩。

“税务部门将以实际行动为纳税人缴费人努力创造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税收营商环境,帮助纳税人充分弄懂、用足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和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陕西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税费优惠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9月的柞水县金米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大棚鳞次栉比,处处散发着木耳的清新气息。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让人们知晓了这里绿色脱贫的故事。金米村地处秦岭深处,因交通不便、耕地不足,曾是柞水县有名的贫困村。如今小木耳已发展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昔日贫困村已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税务部门及时上门辅导,为我们带来了希望。税收优惠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仅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上半年就减免税款3万余元。如今,我们的菌包、木耳都不愁卖了,上下游产业链条全部打通,资金链也盘活了。”企业负责人赵少康激动不已。位于柞水县下梁镇金盆村的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食用菌科研、生产、培育、加工、销售于一体,参与精准扶贫的现代化科技农业公司。公司通过就业、种植、培训、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全县60%的脱贫户参与到木耳产业化项目上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没有产业支撑乡村经济就难以为继,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金米村的脱贫故事在陕西并非个例。位于黄河沿岸的大荔县,是冬枣种植大县,全县种植面积约50万亩,设施化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值突破50亿元。陕西税务部门坚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涉农企业做优做强,助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大荔县丰润新忠果品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7月,现已吸收周边500多人加入合作社,种植冬枣1000多亩。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大荔县税务局干部开展以排风险、送政策、送服务为内容的“一排两送”活动,多次派人面对面向纳税人宣讲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政策,讲授如何正确开具增值税发票,帮助合作社规范化运营。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从过去的七八千元提高到1.5万元。

黄花菜种植是安康市乡村振兴的一大产业,全市75%的农民种植黄花菜,产品销售到太原、西安、郑州、北京等城市。“我们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小黄花做成大产业,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全程帮扶。”安康正兴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兰介绍,税务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宣讲政策,帮助公司享受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共减免税额243万元。

近年来,陕西省各级税务部门高效落实一系列支持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组建涉农专项服务团队,定点定时推送农产品生产、销售方面的政策礼包,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培训,引导企业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如今,在三秦大地,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旅融合产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正在变为现实。

增绿护绿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白云山上多灵秀,红石峡谷涌清流;物华天宝藏富有,煤气油盐织锦绣;未来斟满幸福酒,黄土高原变绿洲……” 陕北说书《榆林美》的经典片段,道出了陕北人民对今天美好生活的赞美。

陕北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曾经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光秃秃的山峁、漫天的黄沙,曾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代名词。近十年来,勤劳朴实的陕北人民凭借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泰山可移的毅力,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余公里。

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仅“十三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超过40亿元。资源型企业主动参与造林绿化过程,每年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尤其是2020年“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以来,40家资源型企业自筹资金4.3亿元,认领实施造林绿化任务11万亩,加快了“绿进沙退”的进程,陕西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让毛乌素沙漠成为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

“从为了生存治沙,到带领大家致富,这一路上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的这些好政策,让我的绿水青山之梦成真,也让我们治沙致富有了更大的底气。”“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光银说。

在治沙造林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陕西税务部门持续优化纳税服务,及时宣传治沙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详细讲解疑难点,帮助企业在减税降费等税收优惠政策上应享尽享。“2018年—2020年,公司实现免税农产品销售收入948万元,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18万元、房产税减免16万元。”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说。

税收不仅助力绿色脱贫,同样也服务绿色守护。“我们为秦岭植绿护绿不懈努力,税务部门为我们的发展保驾护航,我们都是‘秦岭卫士’。”地处秦岭南麓大山之中的略阳县绿美绿农林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林木、森林经营和管护等业务,得知公司已经享受91.2万元税费减免后,负责人蔚桂红感慨道。为了助力企业做强做大,陕西税务部门针对林木培育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开展线上点对点“非接触式”办税服务,就如何填报进行辅导,并为林木培育企业开通绿色通道。

受惠于税收好政策,越来越多的陕西企业走出了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路径。据统计,十八大以来,陕西税务部门通过保障地方财力与落实税收优惠“双向用力”,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一方面为“增绿护绿”提供可靠财政保障;另一方面及时为治土治沙植树企业兑现税收优惠政策,为绿色版图扩张提供强劲的税动力。

蓝天更多,山川更绿,河流更清,美丽陕西建设的“底色”更绿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陕西正在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陕西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东红表示,陕西税务部门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扎实贯彻税务总局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在助力陕西扩大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多税务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 王红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