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锚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先行区的战略定位,立足“生态美”与“产业兴”,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福建省税务部门落实绿色税制、提供精细服务,为福建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福州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是一项将荒山变宝地的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委市政府选址红庙岭,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场,2017年,全面启动红庙岭垃圾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等项目。红庙岭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工艺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环境优美的郊野公园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
负责运营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福建保罗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构建“资源—能源—环境”三位一体循环体系,年输出绿色电力超4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万吨,垃圾减容率达80%。
为帮助企业算好“生态账”并准确适用税收政策,福州税务部门“项目管家”团队到厂区调研垃圾进场、焚烧、发电全流程,针对企业两大核心涉税业务——垃圾处理业务如何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发电业务如何适用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政策辅导,排查涉税风险点。
位于福清市渔溪镇的农业循环产业园,是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在这里,畜禽粪污处理站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和沼气,既解决了养殖污染,又为农业提供绿色肥料。
“税务部门帮助我们筑起了合规经营的防线。”产业园运营公司副总经理林立兴介绍,福州税务部门通过“远程指导+实地走访”双轨服务,辅导产业园规范发票开具、成本核算,精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在龙岩市上杭县蛟洋新材料产业园内,50多家企业形成“物料互供、内部循环”的产业链生态。紫金铜业有限公司是当地金铜产业的“龙头”,该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将产品综合能耗较行业标准降低30%以上。在紫金铜业有限公司下游,福建德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将其产出的硫酸、磷酸等“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其中福建省龙德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的六氟磷酸锂通过三废回收技术,既降本又增效。
龙岩市税务部门在办税服务厅设立“绿色通道”,为环保企业的涉税业务提供专项服务;组建专业团队梳理循环经济企业清册,将新业态纳入服务范围,解决企业涉税难题;加强与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联合调研企业发展难题,形成跨部门工作推进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