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7 来源:中国税务报 访问量:1
【字体: 打印
  “大叔,您的血压有点儿偏高,记得吃饭要清淡些,多吃水果蔬菜,适当运动,作息规律,保持心情愉快。”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妈妈,一边解下村民胳膊上的血压计,一边叮嘱。
  我的妈妈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20世纪80年代末从广西来宾卫校毕业后,就开始了她30余年的行医路。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妈妈有一个暗红色箱子,经常背着它出门,很晚才回家。后来我才知道,妈妈是上门给村民看病去了。以前那个年代,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村里医生少,村民有了急症,需要医生上门看诊。暗红色的箱子是医药箱,里面装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还有一些日常药品。
  干村医这一行,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叫,就得立刻出发。记得有天夜里我睡得正香,忽然被一阵拍门声惊醒。原来,村里的一个娃娃半夜发高烧,让我妈赶紧去看看。我妈二话没说,拿起箱子就出门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来。“我得看着孩子,发烧了他们爸妈不知道怎么护理。我在旁边守着,他们也安心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21世纪初,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减轻老百姓看病的负担。刚开始推广那会儿,村民嫌贵,不愿意入保,我妈就一家一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加入医保后,村民尝到了新农合的甜头,看病住院可以报销,得了大病还可以享受大病医疗救助。于是,他们每年都主动缴费,直夸国家政策好。
  后来,每个村委都建立了卫生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现在医疗条件好了,老百姓的医学常识得到了普及,家里都备着常用药,我出诊的次数就少了。村民有些头疼脑热直接到卫生室来,方便些。”妈妈说。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进,使得妈妈的工作越发忙碌起来。她要负责附近3个村子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与村民签约成为“家庭医生”,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她还要对老年人和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不定期随访,指导慢性病人服药,每年组织儿童和老年人免费体检。长期的农村工作,使妈妈对村民的健康信息了如指掌,村民的健康档案都刻在了妈妈的脑子里。哪些人容易感冒,哪些人有慢性病,正在服哪些药,她都清清楚楚。村民也越来越依赖妈妈,每天都有村民来找她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询问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把妈妈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
  “干了30年村医,看着农村医疗卫生一点点发生变化,我打心底里高兴。国家越来越强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未来还会更好的。”妈妈说。

责任编辑: 刘婧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