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5 来源:税务总局新媒体 访问量:1
【字体: 打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广袤千里的西北大地,从陕西的市井小巷,到甘肃的温情康养院,再到新疆的烟火超市,一大批扎根民生领域的企业,正用合规经营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民生为大”的深刻内涵。它们或许规模不大,却关系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们看似平凡,却在诚信纳税、规范管理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近年来,在税费政策等国家各类扶持政策协同发力下,西北地区涌现出如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舒明苑康养有限公司、乌鲁木齐阳光爱家超市等一批标杆企业。它们将合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不仅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信誉的双赢。

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在钟鼓楼处推出“秦腔非遗小舞台”mini剧场,分时段演绎经典秦腔选段,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千年古都泡馍里的一本“集中账”

沿着丝路起点西安一路走来,老字号的炊烟里飘出的是数字化管理的清香。


小游客在“百年老字号”——同盛祥泡馍馆品尝泡馍。龙况云/摄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西安人不管到哪儿都不能不吃泡馍。”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唱出了牛羊肉泡馍在西安人心中的分量。清晨七点,同盛祥钟楼店的灶火早已燃起,店长马凯打开智能管理系统和智税服务平台,后厨安全、水电排查、发票管理等25项流程一目了然。

而在两年前,这家百年老字号还因财税“分散式管理”而发愁。

“我们旗下拥有同盛祥、西安饭庄、老孙家等11家‘中华老字号’,130多个经营网点曾各自为战,20套财务系统就像散落的算珠,涉税风险很高。”西安饮食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田百千回忆说,因总分机构独立核算,在评定2023年度纳税人信用资质时,总部差一点因“连续3个月、累计6个月零申报”而无法参评A级。

有了此次经历,企业着手向当地税务部门提交增值税汇总纳税业务申请并获得批准。自此,企业将各网点开票权收归总部,并上线“企业智税服务平台”,实现从供应链协同到纳税申报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现在,顾客扫码点餐后系统便能自动开具电子发票,各网点日均处理发票量显著提升,开票效率由之前的平均2分钟缩短至1分钟。门店采购订单也能实时同步至总部,供应商按系统指令开具发票,品名、数量、单价自动匹配,所有采购、开票、申报数据实时汇总至集团“税务大脑”,风险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公司运营总监赵斌良表示,纳税信用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硬通货”。凭借A级纳税人这张“信用名片”,公司成功中标多家企事业单位餐饮供应项目,并借西安文旅蓬勃发展之势持续拓展市场。

陇中渭水康养机构里的一本“协同账”

从陕西向西几百公里,至甘肃渭水河畔,舒明苑康养用税企协同的“合规账本”,点亮了“老有所养”的温暖画卷。


舒明苑康养家园的老人参加书画创作活动。高静/摄

“养老服务事关老人福祉,每一笔资金都要用在刀刃上,涉税事项的管理更是不能有半点马虎。”企业负责人周景越说。但在养老院的运营初期,养老产业诸多优惠政策让他产生了困惑:医养结合业务是否适用增值税免税政策?护工工资能否享受残疾人就业相关优惠?

为了严守享受优惠政策的“合规边界”,企业在当地税务部门的支持下,建立“定专人、定台账、定周期”的“三定”机制,设立专职税务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涉税管理台账强化数据追溯,并将政策学习列为固定周期任务,确保税费政策及时掌握与落地。此外,企业主动配合税务部门开展风险排查,通过提供财务报表、发票台账等资料逐项核对关键财务数据,并根据排查建议优化内部管理,形成“税企协同、风险共防”的良好沟通机制。

事实上,养老机构普遍面临运营成本高企、资金压力较大的现实挑战,通过建立规范的涉税管理机制,不仅能避免违规风险,更能精准享受政策红利,实现“降本增效”。

2025年,舒明苑康养经精准核算申报,顺利享受各项税费减免11.35万元。企业同步建立《税费优惠资金使用专项台账》,明确规定减免资金需全部用于养老服务核心领域,其中60%用于智能呼叫系统升级及康复医疗设备购置,30%投入护工技能培训,10%用于改善老人居住环境。

如今,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纳税信用,不仅顺利获得银行普惠贷款支持,更成为政府部门评选“四星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重要加分项。“减免的税款不是‘额外收益’,而是提升养老服务的‘补给金’。”周景越说,“我们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合规经营带来的优质服务。”

天山脚下超市里的一本“精细账”

在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阳光爱家超市里的收银小票,正藏着企业连续10年获评A级纳税人的“精细账”密码。


消费者在超市挑选蔬菜。刘玉梅/摄

“唯有把合规管理落到实处,才能让优质商品带着烟火气走进千家万户。”乌鲁木齐市阳光爱家超市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夏艳飞的这番话,道出了这家企业从3000余种品类拓展到上万个单品、从6500平方米的门店扩容至万余平方米的发展秘诀。

在夏艳飞看来,阳光爱家超市成长的每一步都与纳税信用建设紧密相连。超市将财务合规深度融入经营全链条,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管理体系。

超市率先构建起“供应商资质分级库”,依据“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农户”进行分类管理,严格审核供应商纳税信用等级与发票开具合规性。“我们不仅要核验营业执照、经营许可等基础文件,还会重点关注供应商的纳税信用等级。”夏艳飞说,对于农户供应商,超市额外留存自产证明与身份信息备案,确保进项发票源头合规。

在此基础上,超市实现了库存与涉税数据的联动监管。采用“先进先出”方法,系统的标准化记录模板清晰追踪商品流转,自动标记临近保质期商品的折价销售计税方式。2024年,仅此一项就及时纠正了4笔因生鲜损耗导致的税会差异,相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2万元。

在当地税务部门的辅导下,超市的合规机制不断优化升级。夏艳飞表示,针对“库存台账与实际到货核对延迟”问题,财务部门优化“到货验收—台账同步”流程,使数据确认时效从1小时缩短至6分钟。同时,依据商品周转率细化核算方法,毛利率核算准确率提升至93%。

合规经营积累的信用直接换来资金“活水”,增强了超市扩大经营规模的信心。自2018年起,超市陆续从银行获得10笔“信用贷”,累计金额5000万元,这些资金被投用到门店的改造升级。

谈及未来发展,夏艳飞充满信心地说:“合规经营早已成为全员共识。纳税信用‘十连A’的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坚守合规底线,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更加优质的服务,让这份诚信经营的温度,渗透在每一次的消费里。”

合规不是束缚而是翅膀,诚信纳税带来的不仅是政策红利、融资便利,更是市场信任和品牌价值。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大学基地特聘教授徐陋认为,“中小型民生企业的涉税风险不容小觑。这三类案例表明,筑牢合规意识不仅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体现,更有助于构筑‘企业依法纳税—政府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的良性循环,最终让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千家万户。所以即便是‘小’企业,也能在民生舞台上有‘大’作为。”

责任编辑: 金雪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相关链接